| 编者按:2025年以来,天津市工商联紧扣“两个健康”主题,扛牢思想引领责任,健全服务体系,深化改革发展。在天津市委统战部带领下,市工商联守正创新,按照“市里搭台、各区亮特色、基层出彩”的思路,统筹指导各区工商联与所属商会,完善“三驾马车”机制,开展“四个走进”助力活动,健全“五个机制”,落实“六个清单”企业联络服务,构建“3456”工作新格局。各区工商联在市工商联指导下,结合区域实际,搭建政商企校合作平台,创新工作形式,统筹资源解决问题,提升服务民营经济质效,形成各具特色、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。 滨海新区工商联: 双轮驱动,破解民企融资难题 滨海新区工商联创新构建“商会贷+商会通”双轮驱动模式,有效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。 该模式依托工商联组织优势,以商会信用为纽带,实现多方共赢。“商会贷”通过整体授信、分部放款,以商会整体信用为会员企业增信,显著简化审批流程,降低融资成本。“商会通”提供按日计息、按季付息的灵活融资服务,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。两者形成互补,覆盖企业从获得融资到优化资金管理的全链条需求。 这一创新已取得显著成效。在企业层面,融资难度和成本明显降低,资金周转效率提升。在商会层面,服务功能拓展,凝聚力增强。在银行层面,实现批量获客和风险可控。在政府层面,精准服务实体经济,打造特色服务品牌。 截至目前,滨海新区工商联已推动21家商协会与金融机构签约,持续授信金额近20亿元,逐步实现商协会金融服务全覆盖。“商会贷”累计解决信用融资近10亿元,“商会通”预计为企业增加财务收入近1000万元。该模式已获得天津市委统战部、市工商联肯定并在全市推广。 和平区工商联: 广覆盖走访,多维度对接,高效率解困 和平区工商联紧扣“两个健康”主题,通过走访调研、资源对接、解决问题,助力民营经济提质增效。 广覆盖走访,靠前服务暖企心。和平区工商联结合常态化联系服务机制与“六个清单”机制,聚焦支柱产业、特色产业、新兴产业,主动服务。2025年以来,实地走访企业50余家。 多维度对接,助企发展向优行。和平区工商联从三方面搭建服务桥梁:与职能部门专项对接,2025年组织活动10余场,校企对接吸引94家企业参与,开展政策培训与民法典培训。依托街道商会扩面对接,借“百律联百企”等活动,让服务触达更多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。聚焦需求精准对接,协助天津馐参堂科技公司推进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申报等。 高效率解困,服务大局见实效。和平区工商联仅用半个工作日,就帮天津陇福康农业科技公司解决了执照问题。赋能长远发展,协助天津京大物流公司办社保转移并建立就业见习基地。优化环境激发新动能,以优质环境吸引企业落地,2025年以商招商落地32家企业,为区域经济注入活力。 北辰区工商联: 打造“紫微聚力”品牌,强化党建引领 北辰区工商联联合区委社工部,在天津市率先打造“紫微聚力”党建品牌,多维度发力,推动行业商协会党建与服务会员深度融合。 在强基铸魂方面,北辰区工商联推进“两个覆盖”攻坚,培训党支部书记。北仓镇商会创建“七联七动”模式,获评全国“四好”商会。双街镇商会开展思政大讨论活动,辰联商会打造“辰联HUI”品牌。 在多方用力方面,北辰区工商联构建大思政格局,搭建党建联盟,开展“党建思政+行业沙龙”活动。深化与高校合作,建设研究院、科技园,已有71家企业入驻,引进人才600余人。小淀镇商会促进企业就近合作,节约物流成本2000多万元。 在精准服务方面,北辰区工商联建立“紫微聚力”商会服务中心,累计解决企业问题30余个。助力江天大数据公司盘活800亩土地,建设京津算力产业园。 在创新发展方面,北辰区工商联开展“岗位练兵”活动。双口镇商会助力中投科技公司拓展海外市场,2024年,该公司营业额达1.7亿元。昊野科技公司通过“党员揭榜挂帅”机制,加速成果转化,研发出水下机器人,并在北京冬奥会亮相。 在责任担当方面,北辰区工商联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。宜兴埠镇商会设立50万元基金。区青年商会与西藏丁青县结对帮扶,捐资捐物超过24万元。 宝坻区工商联: “统战助村、商会兴村”赋能融合发展 宝坻区委统战部、区工商联创新开展“统战助村、商会兴村”行动,为乡村振兴贡献民营经济力量。 坚持高站位谋划与高标准推进相结合。宝坻区建立区委统战部牵头、区工商联组织、街镇党委推进、基层商会发力、村党组织落实的工作格局,确保行动有序开展。 推动乡村需求与民企优势有效链接。宝坻区委统战部、区工商联从全区82个欠发达村中选取24个作为帮扶对象,精准对接乡村需求与商会资源。 激发“商会+乡村”融合发展活力。宝坻区委统战部、区工商联打造“智汇乡村、业兴乡村、情暖乡村、文润乡村”四大品牌。支持乡村旅游设计大赛,支持科研成果转化。通过村企共建提供就业岗位,搭建电商平台。开展“一老一小”暖心捐赠,累计捐赠物资5.5万元。组织义诊24场,服务群众1.4万余人。开展非遗传承活动,覆盖500余人次。 行动开展以来,宝坻区已实现24个帮扶村活动全覆盖,开展活动36场次,惠及群众1900余人,发放宣传资料1.2万份。 东丽区工商联: 弘扬企业家精神,引导民企投身公益事业 东丽区工商联以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为抓手,积极引导民企投身公益事业,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,取得显著成效。 4位企业家设立慈善基金会,1家企业设立慈善基金。其中,金桥慈善基金会累计捐赠超亿元,在助学援建、抗汛救援等领域持续发力。崔玉璞慈善基金会深耕奖学助学领域,14年来资助1100余名学子。杨兆兰慈善基金会专注困难群体帮扶,累计捐赠超百万元。 东丽区形成一批特色公益项目。建城基业集团连续六年举办公益健步行,通过“健步+捐赠”模式累计捐赠超35万元。金桥焊材集团打造“助学援建+精准帮扶”教育品牌,在甘肃捐建多所学校。新生代企业家协会开展“星火点亮星光”项目,关爱自闭症儿童。民企及商会开展无偿献血活动,建城基业集团累计献血量达8.83万毫升。 在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中,东丽区组织80多家企业与9个示范村结对,发动100家企业向西部地区捐款捐物1571.04万元。通过教育帮扶、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扶持等举措,累计帮扶甘肃困难学生百余名,建立防返贫资金池,资金池动态保有量稳定在10万至50万元。 河东区工商联: “商会家”品牌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河东区工商联以“家”为纽带,打造“商会家”服务品牌,助力街道商会发展与区域经济提升。 筑牢“家”根基,促进劳动关系和谐。联合区人社局成立街道商会劳动争议调解联盟,构建多元化解机制。 激活“家”效能,畅通融资渠道。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,举办对接会,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,为企业解决资金难题,夯实发展基础。 彰显“家”温度,防范法律风险。联动公检法部门搭建专项通道,通过司法答疑、护企讲座、专员服务等形式,有效维护企业合法权益。 凝聚“家”合力,促进资源互通。举办对接推介活动,鼓励企业“亮家底、寻合作”,精准匹配资源,盘活存量楼宇,实现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。通过“运动+交流”增强联谊,依托“公益+慈善”奉献社会。 南开区工商联: 推进模范机关建设,力促“两个健康” 南开区工商联紧扣“政治机关、统战组织、经济部门、服务机构”职能定位,以“四个聚焦”为路径推进模范机关建设,为促进“两个健康”提供坚实保障。 建设政治型机关,强化思想引领。南开区工商联开展民营经济促进法专题培训3场次。创新建立“联青实干家”交流平台,通过演讲会、座谈会等形式,加强青年干部和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。 建设服务型机关,提升服务效能。南开区工商联健全工作机制,发挥“三驾马车”协同作用。班子成员带队走访九安电子等重点企业138次,收集解决问题45个。完善政企沟通“五个机制”,精准服务重点企业清单,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。 建设爱民型机关,践行社会责任。南开区工商联开展“悦来先锋”实践活动,组织商会在春节、助残日期间慰问困难群众15人次。为社区添置休闲长椅8个,粉刷老化墙体1处。上合峰会期间,动员商会捐赠物资,党员干部参与志愿服务280小时。 建设清廉型机关,筑牢廉洁防线。南开区工商联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,组织前往李港监狱开展警示教育。制定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,规范干部行为,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,为担当作为提供制度保障。 宁河区工商联: 以“暖企驿站”为载体,构建政企服务体系 近年来,宁河区工商联以“暖企驿站”为载体,创新构建政企服务体系,破解企业发展难题,推动民营经济发展。 宁河区工商联建强“1+2+N”三级阵地,1个区级总站统筹、2个中心站辐射、35个企业站点扎根一线,增设法治、海关等专业站点,组建金融、科技等五大“助暖团”,开展82场服务活动。创新“暖企纾困行”模式,线上“暖企云”提供云端服务,线下开展“暖企月月见”活动,有关领导包保走访100余家企业,今年解决117个问题。助两家酒企盘活200余亩土地,引入10亿投资,助力152人上岗,解决3800余万元融资难题,11家律所对接驿站开展40余场法律服务。“暖企大讲堂”7期培训2700余人次。 宁河区工商联将“走出去”“请进来”相结合,组织企业赴东莞、承德、苏州拓展,邀请342家企业来考察,举办14场“百会千企”活动,促成12个项目落地,总投资超2亿元。盘活28.9万平方米闲置资产,推动玖龙纸业等企业转型升级。 宁河区以党建引领筑牢根基,区委书记牵头,区四套班子与30余部门协同。组织企业家赴渠梁书院等开展理想信念教育,构建亲清政商关系,让企业安心经营。 武清区工商联: 发挥“检察护企”前哨作用,助企维权 近年来,武清区工商联与区检察院创新构建“三建三强”工作体系,充分发挥“检察护企”前哨作用,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。 建机制,强联动。2024年,双方签订“检察护企”实施办法,明确常态化联席会议等10余项重点工作,变单打独斗为检联协同。累计开展联席会议4次、检企座谈12次,畅通企业诉求渠道。通过两次宣讲会和大量宣传图文,扩大宣传覆盖面。天津安芝金林地毯有限公司遭遇趋利性执法时,借助“企业吹哨、部门报到”机制,检联协同成功监督纠正案件,化解危机。 建平台,强服务。武清区设立民营企业检察服务中心及8个检察服务工作站,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。联合举办两次“检察开放日”活动,开展20余次“送法入企”活动,发放300余份宣传材料,深入商会企业调研,提出检察建议,筑牢风险防范“防火墙”。 建闭环,强问效。武清区构建涉企法律线索闭环管理体系,安排专人跟踪问效,培育“检、联、企”三方生态圈。通过安芝金林案例“以案说法”,强化风险前置管控。 蓟州区工商联: 开展专项行动,为民企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在蓟州区委统战部领导下,区工商联牵头开展“法益商会护航民企”专项行动,通过整合法律服务资源,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。 蓟州区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和公益律师团工作制度,遴选59名律师组成“公益律师团”,划分为28个法律工作组和1个巡回指导组,与全区基层商会一对一对接,明确法治宣传、法治体检、矛盾化解等6项重点任务,由蓟州区委统战部、区司法局、区工商联联合指导推进。 通过“线下+线上”双渠道,蓟州区开展法律服务,组织公益律师深入商会,开展法治宣讲43次、“法治体检”26次。联合公安、消协等部门举办专题讲座,围绕劳动法以及防范经济犯罪等主题进行培训。在“蓟州统战”公众号开设专栏,推出“法益商会微讲堂”7期,持续扩大普法覆盖面。 该专项行动累计服务企业120余家,解答法律问题70个,内容涵盖合同违约、劳动用工、知识产权等领域。成功化解涉企矛盾纠纷9件,提出风险防控建议45条,有效增强企业法律意识和抗风险能力,推动形成依法经营、依法治企的良好氛围,为民营经济发展筑牢法治根基。 河西区工商联: 强引领、提效能,促建设、助发展 今年以来,河西区工商联围绕促进“两个健康”,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工作成效显著。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。河西区工商联深化理想信念教育,通过报告会、专题讲座,组织民营经济人士学习党的理论方针,领悟“两个确立”的意义。联合开展“青商行、爱心动”等活动,坚定青年企业家发展信心。加强引导,宣传民企在经济发展、科技创新中的先进典型。开展学习教育,组织参观纪律教育中心,筑牢廉洁防线。 提升服务效能。河西区工商联搭建经贸交流平台,组织企业参加国际经贸活动,赴北京通州、河北保定学习考察,助力京津冀产业协同。强化金融服务,组织银企对接活动,深入30余家企业调研融资需求。引导依法诚信经营,联合公检法司开展法治宣传,成立西岸律师公益服务队。推进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,募集防返贫资金32万余元,资助困难学生。组织招聘会,提供百余个岗位,引导企业履责。 推动商会建设。河西区工商联规范会员管理,发展青年企业家会员50余个。推动青年商会、街道商会完成换届,组织100名青年企业家参加理想信念教育活动,提升商会凝聚力与影响力。 河北区工商联: “三个一”体系助民企攀高向新 针对“政策落地难、服务衔接散、诉求响应慢”的痛点,河北区工商联构建“三个一”服务体系,整合资源,形成“政府引导+企业主体+生态协同”格局,赋能民营经济发展。 “一个全方位行动计划”强根基。2023年12月,河北区工商联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行动计划,提出创新体系,组建3支专业顾问团、配备66名服务专员,引导企业参与现代服务业升级。依托华为区域总部,集聚97家生态企业,形成AI产业集群。开展“企业家成长行”活动,组织企业家赴多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,284家企业参与村企结对。以党建为驱动,打造党建品牌,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。 “一个全天候民企之家”优服务。作为天津首个实体运营的民营企业家之家,河北区“民企之家”采用“A+B+C”载体联动模式,设立五大功能站,累计举办活动160余场,惠及企业超4800家次。搭建政企沟通平台,帮助118家企业申报工信项目,引进人才1412人。推动企企互动,与多地工商联缔结友好关系,共建主题产业园。构建“工商联+公检法司”模式,调解近百件案件。2024年12月,河北区“民企之家”获评全国“八五”普法中期突出单位。 “一个常态化联系机制”解难题。河北区工商联制定方案构建“三层服务格局”,化解大胡同集团19亿元债务,通过“政会银企”机制,帮助752家企业获得8.83亿元授信。建立包含215家企业的区级重点数据库,设立20个营商环境监测点,一站式解决21件企业难题。 津南区工商联: 以商会为纽带,激活招商与营商双引擎 今年以来,津南区工商联联合商协会、学会、研究院及高校成立联席会,搭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,逐步形成“商会链市场、协会强专业、研究院促创新”合力格局。同时,通过建立常态化议事机制、搭建成果转化平台、畅通政企沟通渠道,切实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,以商协会为纽带激活招商动能,优化营商环境,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。 津南区工商联建强招商纽带,构建“1+N”招商体系,以自身为枢纽联动商协会与企业。2025年2月,指导12家商会举办资源对接大会,促成温州商会“走进津南”。组织代表团赴北京、江苏开展两次招商活动。今年已挖项目线索9条,落地4个、在谈5个,预估年产值近30亿元。 精准激活产业,深化“工商联+”机制。2025年上半年,津南区工商联联合多部门指导森跃星科技,其AI赋能体系已对接100余家企业,合同金额超2600万元。创新商会轮值机制,推动商会协同发力。2024年5月以来,开展6场主题活动,促成5项合作项目。 优化营商环境,举办“营南爱商·营商环境开放日”活动。2024年8月,津南区工商联联合区营商环境办发方案,设立“营商环境商会联络站”。2025年,开展法治服务8场、银企对接3场,覆盖企业300余家次,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保障,助力津南打造天津重要增长极。 静海区工商联: 创新教育形式,引领民营经济人士成长 静海区工商联紧紧围绕“两个健康”主题,多措并举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。 为强化政治引领,静海区工商联探索“党建+理想信念教育”融合模式,组织企业家赴西柏坡、嘉兴南湖等红色教育基地学习,加强爱国主义教育。注重青年企业家培养,开展龙舟赛、“青商行·爱心动”等活动,弘扬企业家精神。推动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。 静海区工商联构建多元载体,制定教育培训制度,实施分类指导。对大型企业负责人进行宏观战略培训。对青年企业家强化能力建设和精神传承,对中小微企业主加强惠企政策解读。创新教育形式,组织实践研学,建立校企合作基地,促进企业家交流成长。 一系列教育活动成效显著。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同感增强。企业家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大局,在科技创新、乡村振兴等领域积极作为。发展信心有力提振,社会责任意识持续增强。2024年,静海区工商联组织66家企业与甘肃省镇原县结对帮扶。2025年,推动308家企业落实帮扶资金342.7万元。瑞丰达光伏支架项目落地镇原县,为东西部协作注入新动力。 红桥区工商联: 汇聚合力,助推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建设 红桥区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牵引,聚焦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,通过“三强三力”赋能产业焕新,为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建设注入民营经济统战力量。今年以来,红桥区新增民营经济经营主体同比增长15.3%,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8.4%,建设成效显著。 高位推动强引领,激发内生动力。红桥区委、区政府主要领导调研重点民企,区委统战部、区工商联制定以“六个清单”为内容的服务方案,明确12项举措。健全“9+2”政企直联服务机制,开展60余场政策宣传,新增705项京津冀“跨省通办”事项。依托党外人士智库,推动“轨道协同”向产业协同升级。 精准施策强保障,注入发展活力。红桥区举办“走进红桥”推介会等10余场活动,覆盖500余人次。建立区级领导联系民企机制,服务企业1600余户次,解决250余个问题,联合金融机构发放超6亿元贷款。每年召开统战领域招商会,引进欧奇密码等企业,助力小橙科技向数商转型。 集群赋能强支撑,汇聚焕新合力。红桥区发挥土地资源优势,引进粤浦润鸿,推动智创中心建设,盘活老旧厂房,吸引京东等企业入驻。支持艺点意创数字经济总部建设,打造淘创电商直播基地,已入驻70余家企业。促成政企校合作,建设天商数字商务科创园,10余家企业达成入驻意向。 西青区工商联: 将教育培训作为激发发展动能重要抓手 西青区工商联将教育培训作为凝聚思想共识、激发发展动能的重要抓手,以“政治引领有高度、内容设计有深度、实践融合有力度、服务赋能有温度”为导向,加强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。 在政治引领方面,构建系统化教育体系。西青区工商联通过“个人自学+集体领学+专家讲学+交流研学”模式深化学习。既注重商会党支部书记等“关键少数”,也关注青年企业家群体,打造“强基赋能共建未来”等培训品牌,组织赴浙江温州、江苏南京等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。加强纪律作风教育,引导民营企业家既当实业家,也做“规矩人”。 在创新载体方面,提升教育培训实效性。西青区工商联通过“专题授课+视频教学”夯实理论基础,邀请专家解读新质生产力以及民营经济促进法等内容。组织实地考察,赴辛口镇第六埠村学习,并赴南京、苏州等地考察先进企业。设置座谈交流和破冰互动环节,促进思想碰撞与合作对接。 在成果转化方面,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。西青区工商联通过教育培训坚定企业发展信心,推动企业家主动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。搭建合作平台已转化为实际项目,青年企业家与第六埠村达成兴村合作意向,企业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。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意识显著增强,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和公益慈善,形成“党建引领、商会搭台、企业发力、社会受益”良好局面。 (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王明明编辑整理) 来源:中华工商时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