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 : 工作动态 >> 参政议政
政协天津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发言(摘登)
发布时间:2025-07-14   来源:天津日报  

编者按:

7月11日,政协天津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召开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,认真落实高质量发展“十项行动”和“三新”“三量”工作部署,组织政协委员、专家学者等围绕“加快推进北京科技研发成果在天津转化落地,推动我市龙头企业做大做强”主题协商议政,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。现将部分会议发言摘登如下。

全国政协委员王百森:

推动我市石化产业

高质量发展

石化是我市经济发展第一大支柱产业,具有油气资源丰富、上下游产业链完整、濒海临港等突出优势,但也面临油头大、化身强、精细尾弱,资源本地利用少,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等挑战。建议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,以南港—大港一体化园区为战略基地,以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为主攻方向,做好重点产品、做精重点技术、做强重点企业、做优重点园区:

一是大力发展高端精细化工,提升产品附加值。推动我市芳烃产业转型重构,建设规模化芳烃项目,促进芳烃、烯烃双链融合、结构补强,助力炼化一体“宜油则油、宜烯则烯、宜芳则芳”。推动芳烃下游精细化工成龙成链,引进国内外头部企业参与部分或全产业链合资合作,盘活重振天津轻纺城。

二是提升科技成果天津转化水平,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。发挥已落地的北化院、石科院以及天津大学、南开大学等石化科研集群作用,企校院组建创新联合体,从企业端真实需求出发加强协同攻关,配套建立急缺技术快速转化机制,突破高端聚烯烃、特种纤维、无醛胶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。

三是保障石化原料供给,源头提升产业链竞争力。促成中石化、中海油扩大在津战略合作,就近整合中海油渤海油气资源和中石化天津炼化基地,推动“渤油津炼”提质扩量,并加快完善基础设施,引入乙烷等优质乙烯原料,加强园区间管线联通、要素整合,提升石化全产业链竞争力。

滨海新区政协:

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

推进我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

汽车产业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,为推进其转型升级,提出建议:

一、抓京津冀汽车产业协同发展。强化产业协作,围绕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建设,积极推进三地汽车产业实现分工协作。强化政策协同,与北京市、河北省携手做好“十五五”期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划,统一建设车联网大数据服务平台,打造跨省域智能驾驶示范运行区。

二、抓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突破。开展联合创新,发挥我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和人才优势,与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组成创新联盟,开展跨学科和跨行业联合攻关,帮助企业实现核心技术突破。围绕汽车产业“卡脖子”环节,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,与本土企业开展技术合作,将研发成果转化为落地项目,推动我市汽车产业由“生产制造型”向“创新驱动型”转变。

三、抓汽车配套产业。做大零部件配套,强化产业链招商和基金招商,加快引进一批优质配套企业,补齐产业短板。强化本地企业培育,常态化开展京津冀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撮合对接活动,对优质中小企业加大扶持力度。拓展汽车后市场,利用我市港口优势,打造集进口车改装、零部件再制造、电池循环利用、残值评估、智慧保险为一体的汽车后市场新生态,形成汽车产业新增长极。

全国政协委员郭御风:

推动天津信创产业高质量发展

天津是国内信创产业链最完整的省市之一,已形成硬核根技术突出、龙头企业聚集、产业链布局完整、区域优势独特的产业集群。然而,天津信创产业仍面临产业规模和龙头企业规模不大、核心技术竞争力不足、应用场景不够丰富、产业协同不充分等问题。为此,建议:

一、做大信创龙头企业。围绕芯片、操作系统、整机制造等关键环节,重点支持飞腾、海光、麒麟等龙头企业,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与并购重组,提升产业整体规模和国际竞争力,使我市信创产业从“链条完整”迈向“产业强健”。

二、加速突破“卡脖子”核心技术。聚焦算力芯片设计与工艺协同优化、核心高速接口IP等关键技术,支持飞腾自主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,加快从“国产替代”到“国际领先”的跨越。

三、政府引导拓展应用场景。持续推进信创“双百工程”,在更多领域打造可复制推广的标杆场景。探索“合作创新采购”新模式,推行首台套支持政策,激发市场活力。

四、深化京津产业融合。吸引北京龙头企业在津设立区域总部。创建京津园区共建协同机制,加强“中国信创谷”等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等园区对接合作。升级“海河英才”计划,建立风险补偿机制,吸引高端人才和科研团队,推动天津信创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滨海新区政协委员王章领:

加快推动天津海洋油气装备制造业焕新升级

天津作为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制造业的发源地,拥有深厚的产业积淀。为进一步激活天津海洋油气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动能,推动实现产业跃迁,提出建议:

一、创新驱动,突破关键核心技术。依托天津海洋装备产业(人才)联盟,定向增设1500米以上深水工程、水下生产系统领域的重点科研项目,设立专项资金池,加快提升深水浮式平台、水下系统、FLNG(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)等高端产品设计建造硬实力,以及涵盖油气平台建设、维护维保、续产延寿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软实力。

二、数智引领,加快技术改造。放大我市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的辐射作用,定向招引智能技术研究院所、智能解决方案供应商等资源,加速智能制造模式在生产端、运维端、供应端等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渗透,重点推动智能焊接机器人系统、水下机器人运维集群、全供应链溯源可视化平台等先进技术应用。

三、放眼海外,参与全球市场竞争。依托天津产业链基础与“综保区”政策优势,加速抢占中东、中亚、东南亚和南美等热点市场,吸引高端制造订单落地天津,有效拉动GDP与GNP双增。加速推动海洋装备国际化认证,突破由欧美国家长期主导的关键性行业认证壁垒,全面提升天津制造的海洋工程装备在全球市场的准入资格、竞争力和品牌力。

市政协委员傅雅宁:

打通“京研津转”堵点

破局天津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瓶颈

天津航空航天产业凭借扎实的工程化量产能力支撑国家战略,为实现从“配套者”向“生态引领者”的跨越,建议如下:

一、补链强链,构建“北方空天制造极”。依托空客产线及天津港枢纽,争取在津布局C919北方总装基地,配套建设航电研发、复材制造、适航认证、航空培训“四中心”。盘活滨海高新区闲置厂房,扩建智能化动量轮产线,定向引入太阳能电池板等核心部件企业,补强卫星产能。依托空客总装线在保税区打造“大飞机走廊”;以五一八所为核心在高新区形成“卫星智造谷”;围绕航天长征火箭基地在开发区构建“火箭创新带”。

二、优化空域,打造“低空经济先行区”。联系相关部委,开放海上油田巡检、医疗急救等应用场景,支持直升机、无人机/eVTOL(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)常态化运行。建立协同平台,争取天津自主管理无人机物流、通勤及试飞空域,推行“一键申报、实时批复”模式。部署北斗增强基站、无人机起降场及低空通信专网,保障高精度导航需求。

三、完善机制,激活“创新转化引擎”。支持五一八所事业单位市场化转型,成立商业子公司,并赋予融资自主权,3年内建成卫星智能产线。以航天神舟公司为试点,推动将技术审批权下放天津,建立“白名单”豁免重复审批。建设共享中试平台,开放火箭回收、复材工艺验证场景,推行“设备会员制共享”。

静海区政协:

促进我市电动自行车产业高质量发展

天津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动自行车生产基地,为发展新质生产力,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,提出建议:

一、提高产品附加值,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。支持雅迪、爱玛等传统品牌企业面向高线城市年轻消费者群体,开发更多种类车型。定向招商小牛、九号等新势力整车品牌和高标、晶汇等核心零部件企业,拓宽高端市场占有率。争取国家层面增设轻工领域专项评审维度。

二、突破技术瓶颈,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。围绕提高电池能量密度、延长安全寿命等关键技术,与天能、超威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。鼓励企业与天津大学内燃机所、清华大学合肥公共研究院等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,加速形成先进成果并产业化落地。定期组织活动,促进企业间技术合作。

三、构建品牌核心体系,拓展产业发展空间。引导企业开发实现云平台、智能中控、智能头盔全链条交互协同功能,融入地方元素的多元车型产品。做好国际国内展会的举办和参与,促进新品推广、品牌营销、贸易洽谈。顺应产业、消费、市场升级趋势,推进品牌强企。

四、拓宽销售渠道,扩大海外市场布局。引导企业与各类商会、协会组织沟通对接,抢抓东南亚、非洲等地的电动自行车产业发展窗口期,护航天津企业出海。逐步探索从以外贸销售为主到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厂、进而独立生产的循序发展模式。

市政协委员白海力:

乘势而上 抢抓机遇

推动资源循环产业做大做强

为抢抓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总部落户我市机遇,突破动力电池、风电光伏、集成电路等废弃物精细化拆解、稀有金属深度分解等技术瓶颈,解决工业固废利用率低、再生资源精深加工难等问题,提出建议:

一、集群筑基,让“破烂王”成为“炼金师”。针对产业链以初级拆解为主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,变“低端回收加工”为“高值产业生态”。在滨海新区打造“全球再制造产业基地”,推动再制造全品类开发;在静海区打造“央地共建”主题园区,形成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;在东丽区培育新能源循环产业链,建设“回收—拆解—再生—再造”全链条。

二、技术破局,让“垃圾堆”长出“科创果”。针对高端环节关键技术不足问题,变“技术研发孤岛”为“创新生态雨林”。依托我市高校及中资环绿色科技研究院,攻关贵金属提纯技术、精细分离技术、工业危废资源化利用技术瓶颈。搭建“津回收”区块链平台,实现废旧回收来源可查、去向可追。

三、政策护航,让“政策肥”催开“产业花”。针对产业政策引导不足问题,变“普惠红包”为“定制礼盒”。制定差异化税收激励政策,对资源循环企业给予增值税及所得税优惠。建立再制造产品标准体系。发挥自贸区政策优势,简化再生资源及产品进出口流程。

市政协常委闫凤英:

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

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良好、优势明显,为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,提出建议:

一、加大对龙头企业重点项目支持力度。加快推进瑞普生物菌丝蛋白生产基地建设,支持凯莱英非天然氨基酸等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,支持和创生物“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”新药申报,支持远山、正天、丹娜、赛诺等企业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的转化落地。

二、加速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。设立市级生物医药概念验证中心。畅通中试放大与工程化路径,建好智能生物制造、合成生物全国重点实验室、脑机接口和细胞与基因中试平台。利用北疆电厂优质低价能源加速生物制造产业聚集区落地,将经开区核酸医药产业园纳入天开园,在高新区打造脑机接口专业园区。

三、做大医疗器械子产业链。支持医疗器械产业高端化发展,加快建设东丽区高端诊疗设备产业园、华明医疗健康产业园、宝坻中关村高端医疗产业园等园区。加快推进通用医疗磁共振东半球总部、纳通天津骨科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达产。

四、用好我市临床资源和政策支持。尽快编制“创新产品指导应用目录”,建立创新药临床使用评估机制。早日打通航空运输通道,解决核药企业短半衰期原料供应问题。深化与国家药监局合作,提供法规咨询、优先审评等便利。整合京津优势医疗资源,为创新产品提供临床验证和推广平台。

市政协医疗卫生体育委员会:

推动我市中医药产业

高质量发展

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好,具有品种多、剂型全、创新平台汇聚等优势,为全面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,提出建议:

一、推动中医药产业链源头建设。加大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建设,加速推动天士力、津药达仁堂等龙头企业道地药材产区基地和GAP基地(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)建设,建立珍稀中药资源调查机制,开展关键技术攻关。

二、打造中药拳头产品。加快推进芪参益气滴丸、速效救心丸、肾炎康复片、血必净注射液的二次开发,支持其他临床价值高、市场需求大的重点品种二次开发。对现有品种再评价,制定实施中药研发专项计划。以品种招商,通过揭榜挂帅等盘活沉睡品种。鼓励企业成立“院内制剂转化与创新中心”,打通“临床验方—制剂研发—成果转化”全链条。

三、优化集采招标评价机制。完善中成药及中药饮片集采规则,构建“质量—成本—疗效”综合评价体系,建立“质价双控”动态调整机制。完善中药创新药医保定价机制,探索纳入医保和商保支付体系机制,优化中成药DRG/DIP分组规则。

四、做大中医药大健康产业。开发中医药康养、研学、旅游等线路。以药食同源为突破口,支持老字号中医药企业开发药膳、茶饮等“中药+”系列产品,与餐饮企业、茶饮品牌合作,推出联名定制产品。发挥国家医学中心针灸特色优势,研发系列智能产品等医疗器械。

市工商联:

推动我市非遗老字号企业

传承发展

非遗老字号与民生息息相关,具有浓浓天津味,体现城市烟火气,是城市发展和文脉传承的重要名片。为推动我市非遗老字号企业传承发展,提出建议:

一、加强传承意识和核心技艺保护。将非遗老字号纳入全市文化发展“十五五”整体规划,围绕鼓楼等历史街区打造“天津老城里”品牌商圈,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构建核心技艺数字化档案。

二、在守正中创新发展。打造非遗老字号创新联盟,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。推动非遗文化与创意文化融合发展,鼓励品牌跨界联名合作。大力发展网点、跨境电商,支持企业走出津门、走出国门。

三、做好技艺传承人才培养。完善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制度,实行评估认定和动态管理,探索家庭传承、“现代学徒制”等人才培养新模式,支持职教院校依据企业需求开设专业课程。

四、推动传统与现代治理相结合。支持指导非遗老字号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,鼓励企业采用连锁经营、特许经营等模式,扩大产销规模。推动国有企业加强人才引进、培训,提升管理创新能力。支持民营企业坚持文化传承、讲好品牌故事,推出更多新品、优品。

五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。出台《天津老字号传承与发展条例》,健全法治保障体系。推出新一轮非遗老字号振兴政策措施。探索设立专项基金或在海河产业基金等下设子基金。

市政协委员马虎兆:

推动北京科技成果天津转化

和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的路径

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,推动北京科技成果在津转化落地,建议:

一、推动“北京成果+天津中试”,建设京津冀科技成果中试转化首选地。围绕北京化工大学、中石化成果,在南港建立京津冀“绿色石化与新材料”中试中心。发挥清华微电子所、北京半导体产研院优势,依托国家“芯火”平台,打造京津冀集成电路“一站式”中试平台。

二、推动“北京原创+天津制造”,建设先进制造产业集群。围绕北京生科所、北大医学部干细胞工程、蛋白质药物、基因合成成果,推动工生所、华熙生物、凯莱英打造京津冀生物制造基地。依托铁科院武清基地,打造智能轨道交通产业集群。

三、推动“北京总部+天津配套”,建设跨区域产业链。依托武清京清汽车产业园,推动力神电池、经纬恒润参与到北京小米、北汽新能源等头部企业供应链。围绕中国商飞、航天科技配套体系,形成“总部引领、产线协同、订单落地”的配套格局。

四、推动“北京科技创新+天津应用场景”,建设场景创新示范区。聚焦北京海上油气运输、应急救援需求,联合中海油总部及北京通用航空,在渤海湾建设“国产直升机海上作业示范基地”。聚焦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优势,协同北京中医药大学和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,打造“防—诊—疗—养”一体化智慧康养场景试点。

 

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 天津市总商会 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,禁止复制或镜像
地址:天津市和平区花园路9号 邮编:300041
津ICP备2022003898号